(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望山门”、“文昌门”、“平湖门”、“巡司河”)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十八年,“兴实业”、“办新学”、“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为武汉三镇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当时的武汉三镇“驾乎津门,直逼沪上”。
清末新洋务运动领军人、湖广总督、湖北巡抚张之洞
张之洞兴实业重工业在汉阳,主要有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局(汉阳兵工厂),商业在汉口,而轻纺工业则在武昌。其代表是“纱、布、丝、麻”四局,也称“湖北纺织官局”。
清光绪十五年(年),张之洞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窃自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办机器,纺花织布。自护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他兴办民族纺织工业的奏折很快获得清廷批准。
清光绪十六年(年),张之洞首先在武昌文昌门外、今武汉音乐学院新校区创办了“湖北织布官局”(织布厂)。该局所购买的都是英国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技术人员也全部来自英围。建厂历时3年,耗银百万两,于光绪十八年(年)11月20日正式投产。织布局共有纱绽3万枚,布机台,动力匹马力,雇佣工人约名,日出纱担。“所织布匹甚为坚洁适用,所纺棉纱,坚韧有力”,产品销路非常好,购买者争先恐后。
年,张之洞又在文昌门外、织布局南面,开办“湖北纺纱官局”,原拟建南北两厂,最后只建成了北厂,有纱锭5万多枚。南厂机器虽已从国外运到上海,但因经费不足,无力建厂,最后张之洞将运到上海的这些设备折价给江苏实业家张骞,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张骞最终成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开拓者。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纺纱官局的细条机
清光绪二十年(年),张之洞看到机器绸丝的售价为土法绸丝的3倍,而且鄂东及荆州、宜昌地区盛行养蚕,于是在武昌望山门外、巡司河北岸即今武昌造船厂的东南区选址,投资6万两白银开办“湖北缫丝官局”,委派私商、侯补知县黄佐卿主持办厂。
黄佐卿派人到上海参观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回来后把缫丝厂开办起来。
当时缫丝厂有缫车釜、丝锤个,每日产出上等品生丝三十余斤,普通品生丝十八九斤。
缫丝女工余人,大部分是从上海招来的熟练工人,这是武汉地区的第一批女工人。
张之洞在望山门与文昌门之间、巡司河口开办的“湖北缫丝官局”
光绪二十四年(年),张之洞又在武昌平门湖外购地一块,创设“湖北制麻官局”,有织麻机台,麻锤个,女工人,聘请日本工程师,主要产品有麻纱、粗细麻布及麻袋,平均日产麻纱斤,麻织物米,及粗细各号麻纱。
“湖北制麻官局”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整个中国机器制麻业的开端。
张之洞在平湖门外开办的湖北制麻官局
张之洞用五六年的时间,耗费约万两白银,创办了厂房占地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雇佣工人近五千人,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纺织技术的纱、麻、丝、布四局,使武汉一时成为中国的轻纺工业的重镇,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不善,年年亏本,最后不得不租赁给私人承办,但它是武汉地区轻纺工业的开端,特别是对于促进湖北甚至中国的民族纺织工业的兴起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之洞兴实业与他办新学、练新军一样,追求高、新、全。他办新学不是办一所、两所,而是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专科大学、综合大学等一整套现代近教育体系,所办的两湖书院,两湖师范总学堂其规模在当时的中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他所编练的新军,引进的是当时世界先进的军事思想和训练体系,其战斗力在清末新军中名列前茅;他开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纱、布、丝、麻等企业引进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机器设备,并聘请洋人作顾问和技术指导。为此张之洞不惜花费巨额银两,也正因为如此,张之洞为武汉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武汉市能有今天的地位,张之洞是功不可没。毛主席对张之洞评价极高:“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
湖北武汉人不能忘记张之洞!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